LA+ 辩论会现场
LA+ 辩论会现场
主持人:有一个信息我自己的感受,80后开始,年龄有的时候可能会影响人的判断。
李存东:我觉得你这个分析还是有道理的,我认为我们的年龄可能不是问题,可能思考的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对个人来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也是年龄层面不一样,包括我们有境外的专家,有学者,所以我们面对的环境不一样,时空不一样,角色不一样,位置不一样,地域也不一样,单谈这个话题很难,我同意老师讲的,这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纠结的问题。
从我的理解来看,一个是个人,个人可能我们要有几个取向,现在要面临选择思考。从我们在做具体事情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这个方向。尽管我不一定喜欢创作方向,但是这是一个方向,为什么呢?因为它很专业,如果能够沿着这个很专业化的路径去做这样的一些主题公园,甚至更广的延展是非常有前景。你越深入的研究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结构模式,当你把它解决了之后你就变得更专业,我觉得未来的市场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再想寻找方向,我们再进行创新。
主持人:谢谢李院长的总结,第一个话题平手。第二个话题是相关的,永远是机遇和挑战的对抗。有句话今年很火,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很多人看到的机遇,因为猪都能飞了,很胖的猪会说我飞不起来,因为我太胖了。今天我们一直在说城市化率,城市发展,城市和人的关系等等一些话题,对于城市管理者的方向,大家怎么看待机遇和挑战。
俞昌斌:深圳今年的收益是整个万科集团的二分之一,上海的收益是整个深圳的二分之一,北京的收益是上海的二分之一,住宅就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我觉得他们是非常不看好住宅的形势。他们在上海的模式转型了,在转向商业地产,不是说商业地产,不是万达广场,因为万科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除了住宅用地以外还可以做到很多的商业用地,在拿地的时候要做商业配套,这些商业用地不得不做。以前王石说我坚决不做商业,但是郁亮说不得不做,有这样的的存量以后就会转商业方向,所以我们会看到上海有万科广场,跟万达广场一样。还有就是做一些产业园区,这个是万科将来的趋势,也代表了一个开发商的方向。据我所知,旭辉地产拿了很多,排名在10到20之间的开发商,他们为什么还拿地,拿地要不就集中在一线城市,要么就集中在非常看好的城市。比如说像南京、苏州,可能包括像长沙、武汉,其他的城市可能不太看好,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这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主持人:万科虽然拿了很多地,但是卖不出去,真的是一个挑战,乡村压力也不小。
李存东:从城市的角度,我同意俞总的观点,一些企业有几个层面,但是现在看大家越来越关注其实是核心价值。比如说现在开发公司也在转型,可能也更多的关注我找你之后,你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创新性,或者说是一个转型性方向的东西。包括最近也有很多地产商找我们说养老的问题,产业化的问题,甚至要跟我签一个战略协议,试图推动技术加资本的模式,这是一个趋向。
从我们园林行业,景观设计的角度,我觉得也是机遇。从城市角度去看,现在城市发展不是像原来让政府去买单,现在地方债务国家也很重视,现在也在推TPP的模式,希望民间资本介入,现在都在探索。中央提出生态文明也好,绿色化也好,也有嘉宾在问海绵城市,对从业者来说都带来了新的机遇,确实以混凝土带动的产业发展的机遇期逐渐走向要以绿色带动这样一个产业的机遇期。我们都面临了机遇,在海绵城市建设里,从投资的模式我们可以研究,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机遇。包括规划设计和规划,从总规到控规都有可能调整,雨水的径流量控制,其实有好多机遇值得我们去做,再往下实施,项目实施,我们怎么配合,现场配合和设计有什么样的关联,我们也有很大的空间。到最后项目建成,该如何去运维,一个公园怎么运维我也在做中国空间协会,这也是巨大的机遇,我们国家那么大的公园,公园绿地怎么样消纳城市雨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大多数作用,这里面机遇也是非常大。我们应该一起来研究,一起来探索,机遇还是非常大。
主持人:新的技术应用以及新的模式对城市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陆伟宏:这个话题不是简简单单能聊得清楚,这个话题最好是我们大家在咖啡馆里,在沙龙里稍微聊一下,因为很多话题是触及我们企业发展的机密。我感觉对城市机遇跟挑战因人而异,简单的讲,目前这个状态对老百姓是一个机遇,因为现在正是城市真正朝良性方向在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交通环境的改变,房价的抑制等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教育环卫设施的提升,对老百姓是一个机遇,对城市的管理者是一个很大挑战。目前已经到了有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对于我们在座所有的人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最大挑战是挑战自我,作为我们设计师来说,你要补自己的课,美术不行补美术,不够国际化就补英文等等。
主持人:谢谢陆总,只有你足够强大,才能战胜任何挑战,你们现在是第一名。
管少平:刚才大家谈的很大,我谈的小一点,比如说这几年校园做了十几个,我发现在城市内部对校园有机的处理,一个好的文化生态和谐的校园,至少从这一点就可以提高市民的素质,影响市民的行为。我做了14年,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座的景观从业者,很多人去了新加坡,新加坡在工业园林这一块,城市秩序的再构,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影响,就有非常多的机遇。
主持人:任何时间机遇和挑战真的是并存,我们虽然作为一个话题来探讨,但也希望这个探讨给到大家启发,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挑战永远是给那些不能自我挑战的人。接下来,我们会有一些问题,看看现场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夏岩:谢谢主持人给我这次机会,我在微博上关注俞老师很久了,您近期发表一篇微博,是关于美丽乡村,可能在那篇微博上,最后您总结说美丽乡村可能是非常美丽,但是实施起来会很难,我想了解一下难在何处?
俞昌斌:设计师完全可以变成美丽乡村的描绘者,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民宿的设计师,包括施工单位甚至是拥有者。我个人觉得中国的乡村,有几个问题。第一,产权的问题是很难解决,一旦你经营的很好,你的产权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丽江、大理都有这样的问题,运营好的时候农民会把房子收回去,所以产权问题很难解决。
第二,美丽乡村在找一种模式,就像炒股一样。开始炒股的时候,没有人说炒股不好,但这么多年以后,股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美丽乡村也已经热了好多年了,三五年还在学术界研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模式。如果有一个好的模式,美丽乡村我相信会发展的非常好,可能会成为下一代的景观设计的2.0,因为我觉得景观设计师可能比建筑师更善于对乡村,会有更大的贡献,建筑只是景观中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美丽乡村是景观的2.0。
陆伟宏:去年,我碰到一个美丽乡村我便逃跑了,因为路太难走。
主持人: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总结。
管少平:当我们看到很多机遇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兴奋,当我们拿起我的笔面对图纸和电脑的时候希望要有严肃性。
陈伟元:独行快,重行远。
李存东:到了我们思考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够面对这样的机遇。
俞昌斌:随着我一直在说挑战,在说互联网+,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沉下心来把设计做好,这是我坚持20年的原则。
陆伟宏:我想说的是一定要可持续的挑战自我,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是可持续,一定要身体力行的持续发展挑战,不能把身体搞坏。
夏岩:机遇是创新,技术是挑战,谢谢。
主持人:智慧点亮未来,点亮绿色增长。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