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辩论会现场
LA+ 辩论会现场
陈伟元:我非常同意李院长说的,这是一个机遇,但对我本人来说,就是我在加盟上市公司之前,我觉得我都非常专心的在做我的专业,当我加盟了上市公司之后,对我面临是最大的挑战,那就是今天大家说的非常多的叫跨界。我本人是学园林景观的,以前做的基本上比较窄,不管是市政的园林景观,还是地产的园林景观,还是高尔夫球场里面的园林景观。铁汉一上市之后,发现我们除了要做公园,还要做一些区域的东西,里面就是昨天宋部长说到的,涉及到人居环境的问题了。建筑规划、风景园林都必须在一起,事实上还不够,包括市政、水利、旅游规划等等,我们这帮设计团队的人都必须去面对,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的专业太狭窄了,那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靠我们怎么去选择。
第一,逼迫自己去了解更多的跨界东西,其他行业的东西。另外我还是建议,因为这里也不少学生,每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学不完的东西,我们可以抱团。现在我们采取的战略策略,就是我做我最精的东西,其他我不熟的或是一般了解的,我们采取强强联合抱团。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有朋友问到,你觉得今天听了一天半的论坛,觉得哪一块是有发展前景,哪一块是没有发展前景。我说都有,只不过我们走的路子不一样,比如说像我们上市公司,有上市的平台有资金的优势,也有一定技术的积累,这个我们打的是集团牌。但是我们往下做,需不需要各种各样的细分行业,包括像他们做的智慧城市这一块我们需不需要,包括刚才说的水这一块我需不需要,旅游这一块需不需要,建筑、规划等等我们需不需要。还有更细分的,比如说我是做喷泉的,是吧?还有上午说的,我是做这种鲜花的,这些都变成我们的细分行业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对我们是一种机遇,这个机遇就在于我们要有包容性,将我们这个行业相关的公司,我们大家在一起然后再来分市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子,大家拼死拼活,我把你打死我一直独秀,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了。我再回到这个,这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也建议我们的同学,如果真的是对景观行业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共同来发展,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总的发言,陈总发言可以总结为大而专。
管少平:谈到新常态,这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五场会议。第一场我觉得我可以谈一点,第二场我觉得我似乎谈的清楚一点了,第三场我觉得我无法定义新常态,难道经济减缓了低就业了就叫常态吗?这就是非常态,机遇、挑战随时就来,过去叫机遇,现在叫挑战。前几年把城市饼摊得那么大,我们把眼光统一撤向农村,我每每想到这一点就非常绝望,乡村是我们最后的一点生态。我是个跨界人,我既搞景观设计同时还做工业设计。我家里为了打鸡蛋这个问题,就搞出了六个产品,你们觉得什么滋味?这就叫创新吗?你以为设计师总是给这个社会制造秩序的吗,其实有一半是给世界制造混乱的。你说是在维持,一半在搞活生态,在座的风景园林师我问你们,你们成天创新什么?假如我们家门口一条小河养了五代人,养育的好好的,你是不是觉得不自在?这时候非要去创新,创新什么呢?创新一个形式。
我非常同意上一轮两位讲的,少提一点创新,多问一点问题。现在机遇就是大家少浮躁一点,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下问题,冷静一点。是不是这个世界剩下的只有经济,第二,可以多读一点书,第三,让自然喘息一下,没有那么多,人类欲望降低了,我想大自然还是会创新一下,大自然也是机遇,挑战就是同样存在。我们是不是能收复欲望的野马,这是一个挑战。我们如何重建我们口口声声可持续的秩序,可持续这个词谈了那么多年,70年代开始谈起,现在谁把可持续谈清楚了?搞了那么神秘干嘛?一代一代人跟自然的关系,我们如何延续一亿年或者两亿年的问题,我们四川的一句老话,不要一顿把米给舂了。我们现在其实是一个道德命题,在新的新常态下,在非常态下,我们如何平衡这种机遇和挑战,我一直没说清,到现在也没说清楚。
主持人:您认为新常态下是个机遇?
管少平:我认为这不是新常态,从来就是常态。
夏岩: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以我理解的常态和新常态,实际上就是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有可能才有创新。我是夏岩的助理设计师,我们夏岩老师经常教育我一句话,目前作为景观设计师,作为一个中坚力量景观设计师,不能说把主要的精力全放在方案设计上,要针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类项目,在你不了解运营情况下闭门造车,盲目地做方案设计,实际上来讲是不对的。这是夏岩老师对我巨大的启示。我知道今天的前辈,其中还有一位是我的偶像。
目前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上来说,我觉得前面道路对我来讲是充满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