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账:徐州市一年拿出31个收储地块(每块10亩左右)用于园林建设,这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倘用于房地产的博弈,那该能获得多少红利呢!?
而徐州市的领导者并不这么计算。徐州市市长朱民认为:“园林绿地带来的的空气净化价值、百姓休闲价值、环境生态价值,就是徐州百姓、徐州城市永恒的无价之宝。”
穿行于徐州市的园林,笔者感受,笔者反思,笔者计算,笔者将徐州市的园林建设放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天平上加以衡量,未免心生惊诧: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只是五六年时间,徐州即从“半城煤灰一城土”蝶变为“一城青山半城湖”,这个华丽转身,一直是其它同类型城市不易破解的玄秘。而其中的奥妙,并不神秘。核心的理念,还是荡涤宣传的浮华而回归于“爱人民,为人民”,“爱家乡,为家乡”。那一批城市绿色生态环境提档升级的工程,其实与城市经营者个人品格的升级紧紧呼应。
二、昔日是“游客”,今天是“主人”——徐州园林的“开放效应”
在畅游徐州园林的过程中,笔者每每思考中国园林的“不动产”形态。从“产权”看,“公园”虽姓“公”,“公民”进“公园”却要自掏腰包。这无疑是一个无解方程。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各个城市的园林建设几乎都加快了步伐。但随着“旅游热”的升温,旅游热点地区的园林,几乎以“天价”的门槛,傲视人寰。
此时,徐州市的领导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公园该不该从过去的“经营性公共绿地”向“开放性公共绿地”转变呢? “要票”与“免票”,“关门”与“敞门”,自然是两种经营模式。
“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再一次推动了徐州市的园林建设和园林管理。为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还园于民、还绿于民”的园林理念。
近年来,徐州市先后实施了快哉亭公园、云龙公园、彭祖园、奎山公园等一批老公园的敞园改造工程。遵循“绿化只增不减、建筑只减不增”的原则,拆除了大门、围墙,修复了人们记忆中的园林符号,突出了植物造景,增加了林荫活动广场、风雨廊花架和木质坐凳等,每一个细微处均强调了节约、便民的意念。
本着“生态、便民、求实、发展”的原则,以“群众身边的环境福利”和“市民日常休闲需要”为主要目标,一是加强公园设计创新,加大公园内树阵式广场建设规模,营建林下广场,普遍增设运动设施,铺设健身步道,增添坐椅、凉亭、林荫停车场、厕所、健身器材等,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良好空间,提高了公园的使用性、适用性。二是将公园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相协调,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停放场地,保障公园内交通微循环与城市绿道、绿廊等慢行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
“敞门”一步棋,联动的则是公园体制、公园管理、公园服务的巨变。无论是快哉亭公园还是云龙公园,彭祖园还是奎山公园,它们的敞园开放均是老公园焕发新风采的典型样本。以云龙公园为例,公园改造过程中,总体上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布局结构,保留了市民记忆较深的景点,同时充分挖掘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燕子楼、王陵母墓、余窑等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保留了园内原有的大乔木和长势较好的植物,同时增加常绿树、色叶树和观花、观果植物,采用立体、复合的生态配植手法,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已经更高,景观效果已经更好。
一位参观过云龙公园改造工程的国内知名园林专家这样评价:云龙公园的改造本着保留、恢复、提升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市民优先、文化优先、生态优先和功能优先的原则,在继承和改造中引进了新理念、新技术,研究和解决了新问题,着力凸显了公园特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是园林建设中的精品。可以为其他城市的老旧公园改造提供成功的经验。
而让笔者惊叹的是,园林经营模式的变革,竟然引发了徐州市民的“主人公”心结。
大量的公园敞园迎客,管理者最担心的是脏、乱、差抬头。而徐州市的经验证明,当政府关心人民时,人民一定呵护政府。
以敞园较早的云龙公园为例,笔者采访时看到,虽地处市区繁华地段,公园内却一直整洁干净,井然有序。
云龙公园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曾坦言:“以前有的游客有乱扔垃圾的习惯,我们担心‘敞园’后难于管理。事实上,敞园后没有出现过故意破坏公物的情况,连乱丢垃圾的现象也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