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南京:中山植物园迎来80岁生日 重温植物园八十载往事
市场动态

南京:中山植物园迎来80岁生日 重温植物园八十载往事

来源: 金陵晚报 作者: 日期: 2009/10/12 9:22:16
在北纬32°、东经119°的一个丘陵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字号的植物园。

中国园林网10月12日消息:在北纬32°、东经119°的一个丘陵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字号的植物园。

南京人有福气,这个“植物王国”,参与了每一段爱情定格成照片时的浓情,也见证南来北往野鸟们的欢歌笑语……本月18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将迎来80岁的生日庆典。昨天,84岁的佘孟兰研究员,向记者讲述中国“头号”植物园一段段封存了很久的历史。

世界了解中国植物的窗口

佘老的家整洁又朴素,身为中国伞形科植物的权威,尽管腰不太好,她还是在为青年学者们讲解历史做准备。“1952年12月,我到南京,被安排到植物园工作。那时候,荒废的植物园只有一小块苗圃,一个破旧的温室。”佘孟兰告诉记者,从中央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就热情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大队人马去云南。“3年后,我要结婚,就申请调回南京。来到中科院南京办事处报到,负责人是著名地质学家周赞衡先生。

其实,1929年,中央研究院建了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就是植物研究所的前身。而那个时候,南京成贤街上还有一个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这是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梅花山曾是植物园一角“植物园1929年7月1日奉命建设,命名‘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对外则称‘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全园面积3600亩。西起琵琶湖,沿明城墙至龙脖子,北以紫金山南麓小路为界,包括凉水坑、小虎山和廖仲恺墓等地,东边包括梅花山在内,南以明城墙为界,包括前湖水面在内。”

佘老说,“建园之初,为了丰富植物种类和培育大量的骨干树木,同时也为了培育青年建园人才,每年都派员分别到宜兴、黄山、天目山、庐山等各地采集数以千万计的野生植物种子和苗木,开创中国大规划驯化栽培野生树种的先河。”

与此同时,植物园还向国外著名的种苗公司购买各类种苗。“现在,在南京以至周边许多地区广为栽培的雪松、龙柏、黑松、法国梧桐等,都是那时引进栽培的。”可以说,植物园就是它们的“老家”。

“流浪”也要保护标本

1937年,日本飞机轰炸南京,动植物所与地质所、社会所3所于1937年9月开始首迁长沙,后到南岳。

广州沦陷以后,又迁到广西阳朔。“植物所的研究人员,仍在南岳、阳朔等地坚持采集标本,走一路采一路。而在人员疏散时,第一批走的,也是标本保管人员。但是,动荡流浪的生活无法开展研究工作,大家后来决心奔向北碚。”“1944年4月,中研院决定分别成立植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了。中研院安排植物所复员迁上海,接管日本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地址在岳阳路320号。日本人收藏的图书及植物标本不少,一清查才知道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动植物所1937年西迁时留在南京成贤街所内的。”佘老说。

1949年初,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所(北京)的华东工作站。“当时在南京,研究所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更别说植物园了,我1952年来的时候,工作站里11位研究人员,11位工人,一共只有22人,是在九华山的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大楼里办公。”

植物园里“秋天的童话”

“1952年的秋天,一个传奇的故事发生在植物园。10月18日,一位莫斯科总植物园的芳香植物专家来到南京,他的名字叫柯维加(KovergaL.),由中科院俞德浚陪同访问华东农科所。”这改变了植物园的命运。

柯维加问陪同人员:“南京是中国蛮大的城市,想必有植物园吧?”回答却是:“没有。”但据了解后才又回答说:“历史上曾有过一个。”于是,柯维加提出“那么请带我去看看那个地方好吗?”在专家执意要求下,大伙去看了一片荒芜、如“遗址”一样破败的植物园。“这地方太好了!”柯维加兴奋地说:“像这样好的植物园,气候好,亚热带植物的北缘,离城市又近,还具有纪念革命伟人意义,真是世界难找。”第二天,他又去查看园子的地形、水系、土质,并召开座谈会提出若干建议。

抢救过来的“科研重点”

柯维加的建议说:南京要恢复重建植物园,而且这么好的地方,是科研重地,应划归科学院,不要放在城市的园林系统。

这份座谈纪要,很快从上层转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办事处。“我自己很荣耀,建办公楼,我们请来杨廷宝;造温室花房,我们请原址上明陵西村的村民来挖土,还把他们都吸收成了员工……”佘孟兰说。

不过,把植物园弄成科研重地,还是要花时间。“我记得去找园林局谈,他们听说我们要做植物的驯化,那个驯里有个‘马’字,他们以为我们还要养动物。”经过一年半的努力,1954年原“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正式划归中国科学院,名称定为“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

从此,植物园由单纯的展览、科普和保存植物的性质一变而为名副其实的科研、科普、展览三重功能并重的植物园,成为中国植物园排行中的最长者。“但是,整个面积由原来的3600亩减为2800亩,少了梅花山、石像路等地。”
 

推荐阅读:

300人种了近1000棵树 成都有了首个“碳补偿林”(图)

广东:不明身份神秘人潜入 千株桂花树深夜遭“腰斩”

世界仅两株濒危树种—野生华木莲 在江西宜春栽培成功

成都:一楼陈婆婆楼下种片藿麻 蟊贼再不敢来了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夏腊梅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