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这台神奇的植物生长灯,西红柿生长周期可缩短15天,产量可增加近一成。
中国园林网6月12日消息:“万物生长靠太阳”。如何让农作物在梅雨季节或者冬季也能在充足的光线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太仓市农机部门引进的植物专用生长灯,为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尝试了一条增产增效的新路子。这种植物生长灯在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的农业大棚中已投入使用两个月,实践表明,借助植物生长灯,西红柿生长周期可缩短15天,产量可增加近一成。这也是我市首次尝试引进植物专用生长灯。
通常而言,植物的正常发育要借助光合作用,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叶片展开,一直到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光的参与和调节。近年来,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在大棚里进行工厂化生产,光照条件基本上是利用自然的太阳光,在很多时间里自然光可以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但是,由于苏州的雨天、阴天比较多,尤其在梅雨季节以及在日照较短的冬季,农业设施大棚内的光照度相对较差。这样的条件除了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外,还容易使植物产生生理休眠现象,影响生长速度。
科学研究表明,在农业设施大棚内建造补光系统,为作物创造更好的光照环境,可打破植物的“冬眠”,达到一种特殊的培育效果,比如使种苗繁育的效率达到最高、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等。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
据太仓市农机推广站站长顾玉林介绍,太仓的植物专用生长灯技术引自北京,目前一组补光系统正在两个标准大棚内试验运用。这组补光系统一次性投入较大,每平方米的费用超过100元。但是这种植物专用生长灯较耐用,一般可持续使用5年以上。
顾玉林介绍,植物专用生长灯的发光光谱是模拟太阳光并按植物所需进行科学配比的 ,符合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打开补光系统,柔和的光线洒满整个大棚,看起来很普通,却有着特别的功效。顾玉林说,太仓两个月的大棚试验表明,这种生长灯可使西红柿提前15天上市,产量可增加近一成,并且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花卉、果蔬。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上海等周边城市还没有引进并运用类似的补光系统,但这种技术在北欧等纬度较高、光照时间较短的地区,已经广泛运用于设施农业上。太仓市农机部门正积极开展植物专用生长灯的试验示范,并将总结形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争取今后在大棚内进行推广,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再增利器。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