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9日消息:在其他老人打牌聊天的时候,南京市民张玉多却在家里养花植草。这位老人退休后,自己在家建造了一个小型公园,并命名“老人之家”,供社区居民欣赏玩乐。演绎着别具一格的晚年生活。
“老人之家”山水城林
“老刘上哪去?”“到老张的公园转转。”昨天上午,浦口区沿江街道京新社区两位老人这样打招呼,然后一块往公园去。
所谓“老张的公园”,就是张玉多的小公园,在居民区中间,张家门口。这是一个立体公园,坐落在一个小院子里,大门楣头上写着“老人之家”,远远望去,高处有凉亭,低处有宝塔。走进院子,宛如置身于一个小型园林,一层有花草虫鱼,盆景假山,鹅卵石小道,小桥流水;二层有亭台楼榭,石桌石凳;小院深处还有一片竹林,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五六个人正在小公园里玩,小孩在水池边嬉戏,老人在凉亭里聊天。他们都是本社区居民,利用茶余饭后、工作间隙,到这里来转转。
居民刘老先生说:“我们这边虽然远离公园景区,但这里山水城林一应俱全,只要不是逛动物园,何必舍近求远?”
退休后一门心思建花园
除了社区老邻居和常客外,对于初次来玩的人,张玉多老人会充当导游,带你在“老人之家”里到处转转,同时给你讲解各景点的情况,谈古论今,滔滔不绝。游玩者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了解了小公园的来历。
今年70岁的张玉多原是上海梅山集团的职工,十多年前退休回家时,三个儿女都已成家,只有他和老伴住在这里。像许多退休人员一样,老人乍一闲下来,感觉很不舒服。于是效仿他人,养些花草玩。玩着玩着,他产生建一个私家花园的想法。
张老先生说:“小公园原来是一片空地,邻居们都在上面建了房子,我就建起一个院子,在里面栽花种草。我做的盆景和花木,大都是自己到山上采集的,我还专门到安徽铜陵山区,选过根茎植物,用担子挑回来。有一年我去北京玩,看到颐和园里有个宝塔,回来就凭印象造了一个小塔。材料都是从装饰市场捡来的废品,一点点拼凑而成的。所以取名八宝琉璃塔。上面那个亭子叫铜雀亭,传说是曹操建的,现在没有,我来建造一个,独一无二的……”
根据张老先生介绍,他退休时什么手艺也没有,为了建造这个小公园,他学会了瓦工、木工、画工、焊工、漆工、雕工等等手艺,什么活都是自己干,经过十多个春秋,日积月累,终于建成了小公园。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在,他准备再建一个仿古亭子,取名“千秋亭”。
私家花园成社区迷你公园
“本来我这个‘老人之家’指的就是我们老两口,因为这里是我们的私家花园。但是,后来社区邻居都来玩,大家开心,我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感觉是件好事,我就把它开放了,供大家游玩。”张老先生实话实说,现在周边都在开发,老人之家旁边的那些三层小楼都成了出租房,如果他当初盖楼房,现在每年能收四五万元房租。这个小公园不仅分文不赚,还得倒贴钱。但是,他始终认为自己建小公园是对的,理由是,只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快乐。
几位社区居民说,张玉多老人心态好,人缘好,平时跟社区居民相处的就很好,自从家里建了小公园后,他与大家的交往更多了,一直都那么热情。张玉多对来玩的居民也有限制,就是不准在这里打牌、赌博,否则,他不欢迎。
提起张家的小公园,京新社区居委会的赵传翠书记更是津津乐道。她告诉记者,因为这个小公园,该社区的和谐气氛非常浓厚,张家也获得了不少荣誉,门口的牌子也越来越多,如“绿色家庭”、“浦口区文明户”、“南京市五好之家”,现在又多了一个牌子:“妇女文化中心”。因为,张老将自己的书房也开放了,供社区妇女阅览学习。
如今,“老年之家”成了社区公园,大家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