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5日消息:碧水渺渺的新老运河交汇处、无锡黄埠墩东南方,一座融合了体育休闲、文化娱乐及商务观光等功能的城市滨水景观区--运河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施工中,公园计划于今年国庆节前与市民见面。昨天,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正在建设中的公园建筑工地,为您掀开这个具有鲜明无锡运河特点的水公园的面纱。
市中心最大开放式公园
运河公园位于蓉湖大桥与江尖大桥相交的地块,占地16万平米,占据着无锡城区古运河的门户位置。同时,作为无锡11公里环城古运河的起始点、环绕交汇点,运河公园又是古运河文化长廊、景观序列的龙头和地标性区域。
据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总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建成后的运河公园将成为市中心最大的开放式公园。公园的设计方案经过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而现在采用的最终方案则是最大限度地凸显出"以人为本"特色和古运河历史韵味的版本。
在新方案中,除新增了沿河长廊、船形通透建筑、芙蓉湖、艺术喷泉等景观外,考虑到观光市民的停车需求,还特别增加了两个地下停车场,面积分别为6000平方米和3000平方米,可容纳近500辆机动车。
施工方负责人表示,目前整个工程已完成40%左右,基础部分预计6月完成。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施工,力求"十一"前完成建设任务。
因"泽"分为三轴三区
运河公园由京杭大运河与城内运河相包容而成,公园内处处有水景,因此设计师抓住"泽"这个概念,灵活地将水体融入公园的每个建筑物中。
公园内原来就有三条直形的河浜,切入公园后将园区分割成了ABC三个区域,设计时顺势将园区分为了三轴三区。
A区功能定位休闲地块,由黄埠观景、音画艺苑、奥运节奏组成,是开放式市民休闲场所所在地;B区功能定位为繁闹地块,由水之交响、儿童游乐、商业中心、餐饮文化组成,针对儿童青少年,布局了室内玩具城与室内滑板场;C区功能定位为幽静地块,是一个由水面围合而成的岛状区域,新建有展厅、会议、接待等功能的商务会所。
三条轴线是公园的三条动脉,用来有效区分人车流。在设计图上,记者发现园区主干道--中央大道的形状很奇特。大道自A区与B区呈通长直线,到了C区则自然弯曲呈勺状。据了解,这样的走势暗合了北斗七星的方位,而北斗七星在民间有"皇家马车"的含义,正好隐喻了历史上各位君王驾临黄埠墩的历史渊源。
将成运河旅游总站
"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无锡运河旅游的一个总站。"沙无垢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锡城市民期盼已久的"古运河之旅"今后也将从这里启程。
古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精华部分。历史上,古运河畔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孕育发展了无锡的近代工商业。正因为古运河具有这种极高历史文化价值,使得它在当代旅游业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按原貌恢复的清明桥古运河水弄堂文物保护区,就因其真实反映了古运河的东方风情和江南水乡特色,被中外游客赞誉为"神奇的旅游"。专家们认为除了要保护好古运河古老的水道、驳岸、码头、两岸建筑等运河原貌以外,还要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创造出江南的历史文化特色。而占地16万平米的运河公园就集中展示了古运河的经济发展史,成为古运河的一个"露天博物馆"。
沿河长廊一大亮点
在新增的系列景观中,沿河长廊无疑是一大亮点。"通过66个历史故事,展示山水无锡的特色。"据园林文字专家沙无垢先生介绍,绵延于运河岸边的沿河长廊,历史韵味十足。长廊里208米的史诗汉白玉长卷,由66个历史典故一气呵成,是迄今为止最长的单体浮雕作品。而历史上一些反映无锡特色的古画,如明代王绂的《锡商渔隐图》、清代秦仪的《芙蓉湖》、《乾隆皇帝下江南》等名画也将在长廊中有所展示。
公园滨水而建,自然要将"水"这篇文章做好做透。设计师在公园内原有的水系中,另辟蹊径,没有生搬硬套一些概念,而是顺着原有运河上的梭形水利枢纽,反向延伸出一个船形通透建筑,底部以草坪铺陈,犹如一艘巨轮静静停泊在港湾之中。据了解,这个船形建筑建成后将成为运河公园的标志物之一。
保留工业遗产特征
设计方告诉记者,在运河公园的设计中,一方面保证了工业遗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尽力还给市民一片青山绿水。
运河公园地块在历史上曾是无锡市米业加工、运输、储存比较集中的地方,改造前这里有粮食七库、八库、第一米厂等带有时代印记的工业建筑。这些20世纪遗存下来的工业建筑,成为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由原第二粮库的砖筒库修复改造的运河空中酒吧,已经完成建筑主体的建设。这个砖筒于1981年竣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14个粮食筒仓组成,高26米,能装350万公斤粮食。虽然增加了玻璃幕墙,但从水泥色的外观仍保留着粮仓的韵味。已经建成开放的何振梁奥林匹克陈列馆,主馆也是利用原塑料厂仓库改造成的,这个建筑在解放初是一家小炼油厂。
松柏园、玉兰园、牡丹园、、银杏园、紫薇园……众多花草景观掩映在建筑物中,成为市民在市中心的一处"休闲天堂"。
|相关链接|
黄埠墩:又名小金山,位于无锡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黄埠礅为无锡西侧京杭大运河中的一个迷你小岛,墩为圆形,面积220平方米,用石砌驳岸,四面环水。岛上有寺,香火点点。素有“天关”之誉的黄埠墩,不仅仅是古英过湖的遗存,也是大运河无锡段当之无愧的首景和文化之源。
芙蓉湖:原名“无锡湖”,又名“射贵湖”。相传先秦时,无锡南北均有太湖,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95年开凿“吴故古水道”,即为苏南运河的前身。当年夫差便曾于湖中的黄埠墩作停留。
无锡古运河: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当时同湖南长沙、江西九江、安徽芜湖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1888年,清政府实施“南漕北移”的措施时,就把无锡作为南方一些省县漕米的起运点。当时,各省县常年派人住在无锡,采办漕粮。据史料记载,当时无锡的仓储大米每年都达到130万石以上,从而粮食业成为无锡的百业之冠。无锡米市的兴旺同时带动无锡各行各业的繁荣,据说当时运河沿岸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云集于此,洽谈生意,贸易交流,使无锡真正成为“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
(来源:无锡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