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仁宏在修剪花木
推荐阅读:
中国园林网3月19日消息: 走进“花木之乡”丁伙镇,一个响亮的词充盈于耳:“二次创业。”副镇长陈兆清说,从“卖花木”到“卖生态”,丁伙就是要在三年内,跃升为全省最具特色的花木旅游基地。
花木旅游成为一种新模式
17日下午,记者来到江都丁伙镇,被眼前一片片生机盎然、整齐划一的花木所吸引。
两公里的竹林水渠,50亩的园中园,走在大禹风景竹园的仿竹桥上,游客就能体验到一种户外风情的感觉,这是全省最大的竹园。“我们栽种了80多个品种,打造独具特色的竹文化,成为花木旅游的新亮点。”总经理禹在定说,去年刚起步开发生态旅游,已经初尝甜头,目前正规划其他旅游项目。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单纯的苗圃种植已无法再适应需求,花木旅游可以尝试新模式。”62岁的范仁宏既是长青苗圃园的花农、花商,又是“花导游”。他介绍,扬州有丰富的游客资源,通过对苗圃园的规划开发,城里人很乐意到农村旅游。为此,范仁宏还邀请园林设计的专家对苗圃进行规划设计,逐步将长青苗圃园打造成具有古代私家园林风格的花木生态观光园。
站在远东生态园门前,工人师傅正对入口景观进行加工,不少游人从市区赶来,提前感受花木旅游项目。“这里将不仅仅是一处大型花木基地,还会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佳处。”老板朱林告诉记者,目前已投入近千万元,一期工程面积为120亩,在花木园区增添了园中景观,国庆期间就可接待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
服务产业老幼齐上阵
在丁伙镇,有一个“怪”现象,这里不仅没有剩余劳动力,还有一支专业的“花木打工队”。与此同时,镇上的车辆配载公司,也从原先的两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家,年龄稍大的村民则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编织草绳。
“春秋旺季,都要到附近乡镇招一些劳动力,进行花木种植、养护、栽种等。”范仁宏告诉记者,“花木打工队”的人数随季节而变,通常自己的园区有40名工人,到了旺季则有两三百人,用来包树根用的草绳需求量也突破一万盘。
173家花木实体,4000人从事花木生产,人均可增收3300元。“4万多亩花木田,去年销售达到3.8个亿,人均收入的30%来自花木产业。”陈兆清说,从“卖花木”到“卖生态”,这是丁伙人对生态文化的更深理解和追求,农民可以依靠花木产业得到更多实惠。
“二次创业”春色满园
“长青苗圃园是花木二次创业的一个典型。”陈兆清说,自去年着手准备打造花木旅游以来,一批像长青苗圃园一样的“花”字号龙头园区开始“二次创业”,为全镇花木产业带来了新的质态。
近年来丁伙花木产业发展迅猛,闯出了品牌,创造了效益。但随着市场的调整,花木产业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为此,镇领导与花农研究决定,把花木产业和生态旅游一起做,实施花木产业的“二次创业”。计划用三年时间,把主要花木园区建设成为集标准化生产、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区域。
“二次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标准不统一等成了制约该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范仁宏介绍,长青苗圃园有10个苗圃场,较分散,很难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不久前,镇政府推出了两小时花木旅游理念。”范仁宏说,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两个苗圃场,推出农家乐休闲游。陈兆清表示,变分散经营为产业化经营,是花木“二次创业”的主攻目标,去年已着手重新规划,把8大花木园区整合成5个,其中,大禹风景竹园初具规模,被纳入扬州旅游圈,计划三年内将丁伙打造成全省最具特色的花木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