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家中全部月季,建人民大会堂月季园
1950年,蒋恩钿和丈夫怀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蒋恩钿研读的是西洋文学,然而命运让她与月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50年代初,蒋恩钿与丈夫从美国回到北京后,他们常去一位旅欧华侨吴赉熙家中做客。吴先生17岁入读剑桥大学,到34岁取得了7个学位,最高为医学博士。他热爱月季,倾平生精力,到1948年为止,已引进国外200多个月季新品种。他热情好客,北京的寓所成了他义务接待华侨的场所,每当他家的月季花开放,就主动邀请客人赏花,并亲自端上茶水,一年最多要举行9次赏花酒会。因此,吴先生的寓所成了一些文人、画家、名流汇聚的地方。这期间,蒋恩钿和丈夫成了吴先生家的常客,且欣赏和研究月季花特别专注认真。
1951年,70岁的吴先生病重,临终前提出接替他月季事业的人要符合三个条件:年富力强,能把月季花当做事业来办,而且有财力把花买过去;懂英文,可以研读他一生积累的欧美几十本月季花专门书刊;家里要有个大院子,能把吴家的400棵月季移种过去。实际上这三个条件完全是按照蒋恩钿的情况设想的。吴先生病逝后,蒋恩钿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吴先生的重托,把吴先生的400棵月季移栽到自己北京的家中并精心培育。1953年,因蒋恩钿的丈夫到天津工作,这400棵下地才两年的月季又由北京搬到了天津。此后,蒋恩钿在家中园子里为月季松土、剪枝、浇水、施肥、扦插繁殖,手臂上被月季刺扎得没有一块好皮肤,但她无怨无悔,又通读了吴先生留下的书刊,并虚心向园艺家陈俊愉、汪菊渊教授请教。经过5年的努力,她已经成了月季花的种植高手。
1958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专程到天津看望他的清华老同学陈谦受、蒋恩钿夫妇,当面邀请蒋恩钿帮助北京为迎接国庆10周年而进行的城市美化工作,并明确提出希望能在新建中的人民大会堂周围建一个月季园。蒋恩钿经实地考察,在丈夫的支持下,把自己园中的月季花全部捐给了人民大会堂月季园。因为蒋恩钿已经有过两次移植月季的经验,这次在北京园林局李嘉乐、刘少宗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从天津家中移植月季到人民大会堂就非常成功。由于蒋恩钿只要一看月季花的叶子就可得知开什么颜色的花,移植仅几个月,到国庆10周年前夕,数百种月季就一齐准时绽放,而且完全按照蒋恩钿事先设计安排的颜色组成的图案开花,为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增添了缤纷的色彩,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
7年义务为天坛公园培育出3000多个品种,赢得月季夫人的美誉
人民大会堂月季园成功后,蒋恩钿应北京市园林局之邀出任顾问。从1959年到1966年的7年中,她全身心地完全义务地投入了月季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