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3日消息:国内首座漕运博物馆于今年元旦在江苏淮安楚州区奠基。记者昨天获悉,作为历代南漕北运重要枢纽和古老贡道转轴的淮安,在此建成的漕运博物馆将成为“收藏、展示、研究”京杭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并展现文化和旅游价值。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最长、最著名的人工运河,主要是因漕运而兴起的。据楚州区工作人员刘洪成介绍,自东晋至清末,淮安一直为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特别是元、明、清三代,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漕运最高管理机构———“总督漕运部院”,系从一品级官署。2002年,位于古城楚州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被发现,遗址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出土大量与漕运相关的遗存与文物,位列当年全国十大重点考古发现之一。楚州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本规划为市民广场的商业开发区改成漕运博物馆,选址就定于漕运遗址广场北侧。
据悉,该馆由东南大学规划院设计,主持过我国第一个古建筑保护干部专修科的创办和教学组织工作的朱光亚为领衔设计,设计方案采用我国明清时期江淮流域建筑的主流风格,采取了中央殿堂和四隅崇楼的构图模式,典雅凝重、古朴大方。整个博物馆建筑面积517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600万元。
刘洪成表示,博物馆以东为展厅,主要展示漕运部院遗址出土的文物;西面为多功能报告厅,主要为专家学者研究漕运文化的地方,便于中外游客了解京杭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入口处为牌坊。2008年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年底将在淮安举行,与此同时,漕运博物馆也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