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2日消息:家住上海黄浦区的陈阿姨,原本赏樱要坐20站地铁去顾村公园;看郁金香,坐10站地铁去大宁公园。现在,出小区步行10分钟,就有一个“琴键春园”,在秀美的黄浦江畔尽览樱花和郁金香,不再是遥远的梦。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有类似的获得感。在他们看来,上海近几年的春色绿意似乎一下子“喷涌而出”,“以前哪来那么多花?现在随处走走,就能有惊喜!”
一组数据进一步放大了这份惊喜:上海坚持推进建绿工程,截至“十二五”末,上海绿化覆盖面积为13.9万公顷;3年后的2018年底,增至15.1万公顷,增加了1.2万公顷。
什么概念?只用了3年,上海就新增了61个“辰山植物园”!目前,上海人均有8.3平方米的公园绿地,距离“十三五”末的目标只差0.2平方米。
要数量更要品质
对标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愿景,只追求绿化的“多”和“大”是远远不够的。
深谙这一点,上海在建绿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生态品质和服务功能。
去年11月,上海桃浦中央绿地部分建成,试运营开放。该绿地是近年来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开放式绿地项目,未来总规模预计将拓展至100万平方米左右,比4个延中绿地还要大。
但这片绿地重点不在大,其总体景观方案借鉴了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的设计规划理念,极其重视公园的规模效应和市民的舒适体验,通过打造绿地内延绵起伏的地形和蜿蜒动态的园路水系,形成一个连续变化、层叠展开的动态空间。
置身于绿地已开放的一期一标段、二标段内,仿佛进入了一片自然森林,其中密植了乔木林和野花草。该项目范围内,还穿插布置了特色花丘和活动草坪,以及“上海市中心第二高山”,高度23米,仅次于长风公园里高26米的铁臂山。
花鸟鱼虫和山水风光,都是城市生态空间的美好点缀,但对标国际水准,任何一座堪称世界级的城市公园,开放和交融都是其声名显赫背后不可或缺的基因。
规划面积约187.7公顷的世博文化公园便是上海近年来的最大手笔,从规划伊始,便紧扣“文化”二字,注重生态空间的服务与交流功能。
根据规划,园内保留上海世博会时的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与法国馆。这些场馆将延续展览功能,并兼顾公园配套服务需求和游客活动需要。
主打文化特色,世博文化公园内还将建设一座马术公园、一座上海大歌剧院。
其中,上海大歌剧院是世博文化公园的一大文化地标,与之毗邻的音乐广场将以卢浦大桥为舞台背景,能够举办森林音乐会、草地音乐会等主题活动,和大歌剧院共同打造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化圣地。
曾经的上钢三厂老厂房也将重获新生,被改建成世界级温室花园。
温室花园旁,还将有一座世界花艺园相伴,其定位是上海版的“加拿大布查德花园”,将设立“中国切尔西花展”等一流花展平台,配备丰富绚丽的园艺植物品种,与多样的植物群落,成为市民游客赏花的又一大好去处。
“家门口”就能赏花
曾经看花只能往公园、郊野跑,随着一处处“口袋公园”和滨江绿带的落地,上海市民在“家门口”踏青赏花的愿望正逐一实现。“近”,成为上海近年来绿地建设“以人为本”的缩影。
口袋公园,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常以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休憩、社交所用。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等都是口袋公园的一种形式。
截至目前,上海已打造了数百座“口袋公园”。
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杨嘉蓉坦言:
从结构上来看,上海不乏气势恢宏的大公园、大绿地,但贴近老百姓的“口袋公园”,其数量和质量仍不够理想;
从长远看,上海的土地资源也有限,新建大规模公园绿地,总有一天遇到“天花板”,而且大多集中在郊野,居民光靠步行或公交“够不到”。
因此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口袋公园”,将成为上海在打造生态之城方面追赶其他先进城市的主要手段。
石泉路兰田路路口的兰石街心花园就是一个典型。曾经的它是石泉路和兰田路交叉口上的两个交通岛,周边行人穿越道路必须经过,很不方便,还有危险。
结合“无违建居村”创建工作,交通岛北面的废弃车行道被绿化、彩色地坪、廊架和休闲座椅填满,加上两个被改造成花坛的交通岛,形成了一座绿化超过700平方米的街头“港湾式”口袋公园。
从去年开始,上海按照每年至少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的速度推进“口袋公园”。
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全部遵循统一的标准来设计建设:
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
有观赏游憩型、历史文化型、风貌标志型等3种类型;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观赏性强、季相变化显著的观花、观叶植物和抗污染、滞尘、减噪等抗性植物,尤其是“颜值”高的落叶、色叶、开花乔灌木,配置比例应不低于50%。
美丽背后的“汗水”
上海看似不经意间的“花开满城”,背后其实是园林工作者十几年的坚持不懈。
自2004年起,上海启动“春景秋色”工程,大面积种植春天开花、秋天变色植物,形成“春有花成景、秋有色多彩”的景观。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绿化科研工作者将数千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反复栽种试验,跟踪实效。最终,筛选出适合上海气候的近百种彩叶乔木、花灌木,还从欧美等地引进适应性很强的色叶植物,形成上海海纳百川又不失特色的绿意。
近一年内,上海10多块闲置的储备用地,合计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就成了各种野花的试验田。
这些“抛荒地”平时“光秃秃”地躺在那里,个别的只有裸土,风一吹就起沙,影响城市形象。
让它们成为试验田,既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周边居民家门口增添一抹亮色,也能为筛选培育出更适合上海城市环境的植物提供机会,一举两得。
去年夏天,北翟路高架以北一片3万平方米的荒地就播下了百日草的花籽,结果10月底,这里就成了红、黄、粉、紫等色彩交织在一起的花海。
除了试验植物对上海的适应性,还要考虑大面积复制推广后的经济性。
以百日草为例,临时绿地中的种植密度大约在20多株/平方米,如果全部采购现成的花卉来种植,每平方米成本接近100元;而购买花籽播撒,同样面积的投入成本还不到10%。只需等待两三个月,便能守得花开,还能增强公众对自然花期的认知。
随着春季的到来,一批“久经考验”的花草正在上海各个绿地和公园里肆意生长。
上海植物园选育的大丽花已成为一些中心城区的主力花卉;浦江郊野公园秋季花展上,也大面积使用了大丽花。上海辰山植物园选育的安吉拉月季,则“爬”进了众多社区和绿道,成为当地居民的好“伙伴”。
推荐阅读: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