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龙”现南京引专家关注 疑似圆明园遗物
来源: 金陵晚报 作者:韦晔 日期: 2005/6/7 10:14:54
浙江园林网6月7日消息: 日前,金陵晚报读者冯方宇向记者透露,中科院南京分院石阶上有两尊守门的石兽疑似北京圆明园遗物。两年前,他首先发现南京桂林石屋上存有明故宫石雕,一时引起不少专家的关注。
记者看到,这是一对汉白玉制的蹲龙石雕,雕工非常精美,造型生动,底座刻有案山纹样,蹲龙尾部连接一石柱,石柱上也有精致雕饰。
根据多年对古建筑的关注与研究,冯方宇立即判断这应该是清代的皇家文物,冯方宇反复查找资料,也询问了那里的工作人员,但都没有弄清这两尊蹲龙的来历。
一个偶然的机会,冯方宇在与中科院南京分院紧邻的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门前,又发现两尊一模一样的蹲龙石雕,由于受自然侵蚀比较严重,这两座蹲龙表面已经变黑。
为何认定这四座蹲龙是清代的皇家文物呢?
据冯方宇分析,中科院南京分院和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都地处“国立中央研究院旧址”。第一对蹲龙石雕放置的地点是原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第二对蹲龙石雕放置的地点是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是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而这4座蹲龙与中央研究院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况且民国时期的建筑前,大多都放置石狮,譬如中山陵、谭延墓、中山北路的行政院旧址等,而从没有设置过蹲龙,即使在古代建筑中,也从不会在大门前放置蹲龙。
蹲龙一般被用在皇家建筑中的牌坊、棂星门的柱顶,或者是桥头两边的柱栏。这四座蹲龙的雕饰风格,与清代的皇家建筑的风格十分相似,蹲龙的尾部连接的雕花立柱后均有突出的连接榫头,这说明蹲龙石雕定为某一建筑物上的构件。
经过比对,这四座蹲龙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清东陵中乾隆的裕陵的玉带桥上的桥头栏板的装饰石雕非常相似。所以,他认定这四座蹲龙石雕是北京某皇家园林中石桥上的构件。因为南京不可能有什么建筑上会有这样的清代皇家风格的石雕。
可能是圆明园的遗物!冯方宇大胆推测,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遗址荒芜,很多石雕文物被当时各方人士收购,北京大学内就保存了好几件从圆明园遗址迁移过来的石雕,包括华表、麒麟等。
原中央研究院中的四尊汉白玉蹲龙石雕到底是否属于圆明园遗物,又是怎样被放在这里的,冯方宇希望专家能在考证后解答疑问。
几经周折,记者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取得了联系。楼老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先生,著有《中国建筑形态与文化》、《中国建筑的门文化》、《中国宫殿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是研究古建筑的权威专家。
楼庆西仔细研究了记者通过电子邮件传送的蹲龙图片后给出了答案。他判断,该构件出自皇家建筑,可能是圆明园遗物,但要进一步认定需要有确凿的史料佐证。
楼庆西肯定了冯方宇的合理推测,他告诉记者,此物准确的名称为“龙头兽”,不是龙,“蹲龙”是民间俗称,不够严谨。从龙头兽的体态、大小判断该构件应该在牌坊柱子底部或是台阶、桥栏板的支撑位置,不可能与国立中央研究院的修建处在同一时期。
他还补充说,在皇家建筑中,龙头兽出现的频率很高,可惜圆明园曾惨遭侵略者焚毁,档案尚不全面。若要认定为圆明园遗物需要有明确的史料佐证,比如原中央研究院的修建档案或者能在这些龙头兽上找到特殊的印记。
■新闻链接
2001年,北京圆明园的文物专家对南京中山陵景区谭延墓进行了新的考证,首次认定该墓祭堂前的“牡丹花坛”系圆明园文物真迹。
谭延墓周围是否存在圆明园文物真迹,一直是困扰陵园文物部门及民国史专家们的一个难解之谜。
为揭开祭台的“身世”之谜,中山陵园请来了北京圆明园文物科的专家。专家们对这座长1.8米、高1米,表面雕刻着大量西洋绘画风格花卉的祭台考察了许多天,最后认为它其实是国内石材所制,不可能是国外的贡品。
编辑:七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