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当苏州园林成为文化符号
市场动态

当苏州园林成为文化符号

来源: 姑苏晚报 作者:周苏宁 日期: 2015/12/14 9:17:29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大家都知道,园林堂构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叠石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精神内容……

从这点看,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似乎远未被我们自己深入研究和利用,却被外国人评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这似乎反证了“当事者迷”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看:苏州园林文化对当代人身心的影响

对现代人来说,苏州园林主要是旅游观赏的对象,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苏州园林是人类最优美的居住环境,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即修身养性。苏州园林造园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园主欲求一块修身养性之地,在清雅生活中培养君子风范。

园林中就少不了梅兰松竹、琴棋书画,表现了典型的君子比德思想。德有多重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有序的统一体。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也对园林艺术的审美趣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很早就以梅兰松竹为人生修养的参照物,各种赞誉可以车载斗量。从宋代开始,松、竹、梅就有了“岁寒三友”雅称,也有的再加上兰,合称“四友”。古人对梅兰松竹的歌咏,并非仅重其姿色,而是更重其神韵,经过审美移情,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梅兰松竹各种高尚品格,比如,梅的凛然冷艳,兰的独处幽远,松的傲然苍劲,竹的虚怀亮节,借梅兰松竹以寄怀、励志,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四友”不仅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崇敬,也已成为全民族的喜爱,积淀成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这种比德审美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品格象征,松竹梅兰成为造园者首选的植物,必不可少的植物景观,甚至有“无竹不成园”之说。而园林中的古松奇柏,更被誉为园林一宝,成为历史的见证。

以拙政园为例,以“四友”为名的景点就有:“兰雪堂”,意为似兰之幽香、如雪之洁白;“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犹如光福的“香雪海”;“玲珑馆”,喻竹为翠玲珑,撷竹之色采风韵;“听松风处”,以示隐居山间之意;“得真亭”,真气来源于松柏,咏松柏之本性;“梧竹幽居”,在梧桐和竹子掩映下的幽静居处;“倚玉轩”,轩旁有美竹故名等等,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涵,引起人们在观赏花木之美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

再说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非常重要门类,一个人的基本文化修养。而到了现代,这种美好的民族品质却被渐渐丢失了,所以现在有人怀念“民国风范”。其实,比起明清、唐宋,民国风范也是大为逊色的。而这种最典型的民族文化品质在苏州园林中还可以依稀可见。园林专门用于对弈的场所很多,亭、台、楼、阁中几乎都有棋桌、棋盘之类的设置,甚至墙上的装饰都与此有关。操琴舞剑,品茗听曲,走棋论道,既是一种气质,一种风雅的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修炼。

“琴棋书画”在秦汉之后,已经从物质劳动生产的直接产品,演变成精神产品,逐步进入士大夫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成为他们摹拟自然,抒发情感,解脱忧愁,表现自我,创造美境的最佳手段。于是,琴棋书画一直成为衡量风流儒雅的文化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准。

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作为“大雅之音”,姜子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从先秦到明清,文人学琴,代代相承,成为是一种文化传统。而到了当代,古琴则成了一种表演的工具,其文化精神已经异化了!在古代文人士大夫手里,琴既不同于卖艺人的谋生工具,也不同于风月场上的声色乐器,而是文人士大夫高情逸志的象征品。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修养,文人士大夫的其内蕴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品德节操、审美趣味,传达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或是以琴传情,借琴明志;或是忧患人生的心灵渴求;或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通过琴曲、琴音、琴韵、琴意、琴趣,来表现自己情感、志向和意境,并在琴声中体验人生、感悟人生。古代造园家几乎无不例外要在园林中布置具有琴境的琴室、琴亭,透出丝丝琴韵。怡园的“坡仙琴馆”“石听琴室”就是典型的古琴场景,高洁风雅,意境远播。

三看:苏州园林理论研究的范本价值

大家知道,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造园技艺开始传入邻近国家和地区,17~18世纪后,又影响了欧洲的造园思想和设计营造。特别是明代苏州,两位著名造园大师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两部专著,从理论上对中国造园艺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园林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译本先后传至日本、欧洲,被誉为“世界最古造园专著”,影响至今不衰。

在近现代中国,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有关古典园林的重要研究论著,几乎无一例外不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研究重点,例如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的《说园》、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杨鸿勋的《江南园林论》、金学智的《中国园林美学》等等,硕果累累。这也证明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已成为一门热学,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则成为学者和学生研究、考察和学习的最佳场所,必修之地。借用一句形象的话语说,研究园林而不到苏州园林,犹如读唐诗而不读李杜,乃未取真经也。

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众多学者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园林和苏州园林方面的著作。特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起之一、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他在1948年开始计划编撰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出版第一卷,其中对中国园林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详尽介绍。这部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巨著,计划出版7卷34册,但直到李约瑟95岁(1995年)去世也没完成。直到今天,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中心,还聚集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在继续研究和编撰中,目前已经出版18册。西方学者普遍把中国园林的研究融汇在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社会、民俗等多个领域,思维深度和广度更有世界眼光,非常值得我们汲取,同时也让我们倍增紧迫感。

推荐阅读:

格子间的园林——留学生纽约博物馆看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将亮相土耳其世园会

卜复鸣详解苏州园林与盆景艺术

都想不到秋冬才是欣赏苏州园林的最佳时机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橡皮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