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镇江:打造海绵城市 “绿色”“灰色”并行
市场动态

镇江:打造海绵城市 “绿色”“灰色”并行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闫艳 日期: 2015/9/7 9:59:33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形象地将管渠、泵站等称为“灰色”设施,将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称为“绿色”设施。甚至有人提出,要绿色多一点,灰色少一点。而镇江市在建设海绵城市的时候,则坚持绿色与灰色并行……

“其实绿色与灰色的多少要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从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到人均拥有量,以及设施设计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中小城市可能连基本的排水设施都不健全,面对这样的情况,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都要补上,通过系统方案来解决。如果真要提一个口号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灰色还不够,绿色快补上’,要做到传统工程措施与绿色生态措施同步进行,这样随着城市发展,才能提升整个城市防治内涝的水平。”镇江市城市规划设计分院院长赵江解释道。

因地制宜铺“海绵”

在建设过程中,都会考虑一地一景,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周围的景观相融合

位于镇江北部滨水区的金山湖路,看上去与普通道路无异,停下脚步仔细细观察才能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两侧人行道采用橘红色透水材料铺装,侧面每隔一小段就有一个拇指粗的孔洞;绿岛低于路面近10厘米,也被做成了下凹式的雨水花园,种植着耐旱耐涝的小灌木;围绕绿岛的路牙并不是呈连续的直线型,而是呈现缺口式,将原先直线型的路牙切割成一段一段,雨水可以通过路牙之间的空间汇集进入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它的土层是经过改造的,最下层铺设了鹅卵石、砂石,增加渗水性,然后再铺设土层。整个金山湖路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没有雨水管道。

而在官塘新城的周湾路,这里的道路不仅设有雨水管道,而且每隔一段人行道下面都留有一处通水孔,雨水通过通水孔汇集到两侧专门修建的生态草沟里,生态草沟自下而上分别以腐殖土、沙石和自然土回填,大大增强了下渗和蓄水功能。生态草沟每隔一段还设置了雨水井,通过生态沟自然渗蓄后,多余的也是已经过初步自然净化的水,这些水随后会进入雨水井和城市雨水管道。

这种改造手段称之为“低影响开发”,也就是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自然水文功能。虽然都是市政道路,可是两条道路的建设方式完全不同。“周湾路是双向4车道的道路,路幅比金山湖路宽一倍,如果按照金山湖路的方式,不铺设雨水管道,如果降雨量大,排水就会来不及。”胡坚解释道。

由于金山湖路和周湾路车行的路面是地势最高的,然后地势逐步降低。当发生特大暴雨的时候,雨水可以漫过路面,通过自然护坡,进入旁边的自然河道。

“每条道路的改造,在细节上都会有差别,我们要根据每条路的特点来进行改造。比如这两条道路的旁边都是有自然河道的,如果没有河道,我们的建设方案还要另作考虑。以后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会考虑一地一景,根据当地的特色和周围的景观相融合,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海绵体。”胡坚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镇江市已建成生态草沟15.72公里,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约3.5万平方米,绿色屋顶3.5万平方米,雨水调蓄池5万立方米。新建道路都按低影响开发理念建造,老路则进行改造。据测算,建生态道路比起原来的扩建管廊,投资节约30%~60%。

老旧小区难度大

在对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将所有配套设施一并改造

金山湖路和周湾路作为新建道路,可以直接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进行建设,可是对于老城区又该如何进行改造呢?

江二社区小区内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这次从102幢~111幢共10栋楼、总用地面积1.9公顷的范围,被纳入老城区提升改造中首个开展海绵城市试点的实践。

记者跟随孟宪威来到109幢居民楼下,居民楼下的水泥路已经进行了改造,不仅做了缺口式路牙,绿化带的土层也进行了改造,铺设了鹅卵石和砂石增加透水性。不久之后,这里还将铺设透水性地砖,楼宇之间还要安放雨水罐。此次改造的目标是在不扩大下水管道管径的情况下,使这个老小区足以应对30年一遇的暴雨。

在对老小区进行改造的时候,镇江市提出了“海绵带工程”,即在对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将所有配套设施一并改造,比如供电设施下地等。“在改造初期,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将破坏的道路原样恢复,但是在实际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道路因为使用年限较长,如果原样恢复的话,功能性会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局部恢复也影响整体美观。所以我们的新要求是,小区道路因改造开挖后,对道路功能性和美观性产生较大影响,一律重新铺设,让老百姓切实满意。”胡坚告诉记者。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镇江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比如,老小区改造需要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需要群众的理解、街道社区的配合,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动,对不符合或未达标的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验收等要予以纠正和整改。”胡坚解释道。

镇江虽然地处苏南,但经济总量在江苏排名不高,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的确存在一定压力。此次入选海绵城市试点,虽然获得了国家3年共计12亿元的资金补贴,但是初期的总投入在25.85亿元,其余13亿多元需要自筹资金。“融资过程中, PPP模式留给市场的经营空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绿带、苗圃、停车场等项目的经营性较差,能否对社会资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要看后续的政策能否跟进,长短期规划能否协调好。”胡坚告诉记者。

推荐阅读:

南宁200多个试点项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厦门岛外确定78个海绵城市项目 水库将建成公园

“海绵城市”能否破解兰州内涝困局

武汉:青山区试点海绵城市“两带一轴两片”惠及40万居民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橡皮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