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稻河畔天匙园
林木高大宛若山林
扬州的春色,不仅藏在老城的古巷里,在市郊的芒稻河沿岸,移步下桥,沿岸而行,只见垂若纱幕的杨柳,在春风里疯长。
天匙园就在芒稻河的河堤下,依水而建的人家,翘角的屋檐左右相牵。屋外高大的树木,有一半是园主人几十年内辛苦种植而成的。别致的小院被分隔成了各式造型,成群的绿植冒出了新芽,迎接春风的沐浴。
“最令人称奇的是,园内所有的绿色植物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吴德祥有些惊叹地说,成对的香樟、广玉兰、枇杷树、桂花、水杉、石榴……从园外就能感受到这里的满园春意。驻足须臾,能听到园内园外鸟声悦耳,更觉得林木高大幽深,颇具山林之气。
“春有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游览过天匙园的朋友留下的诗句。女主人徐久华介绍, 据民间传说,当年朱元璋行军经过仙女庙时,军师刘伯温发现这里有“龙脉”。后来,朱元璋下旨,由平江伯陈瑄主持,在仙女镇西龙脉所在地开凿蟒导河(即芒稻河),实施镇锁龙脉的计划。“从地图上看,现在我家这个位置,就是所谓的龙颈所在,犹如上天赐予了一把钥匙,打开了龙颈,所以给园子起名‘天匙园’。”
园主杨铁城的父亲是扬州评话大师杨少儒,对于私家庭院的热爱缘于小时候的经历。如今,在天匙园内有18棵20年以上的老树,其中最古老的一株石榴树已有150年,还有60年的枇杷树和20多年的柿子树虬枝展空。至今徐久华还记得种下枇杷树的场景:“1954年发大水,到处都是一片水的世界。水上漂来了枇杷树,我们便种植在园内。”如今,枇杷树年年结果,最多的时候有一二百斤的果实。“枇杷树和其他树木不太一样,在经历了数月的开花结果以后,待果子全部掉落,才会发出新芽。”
这处三四百个平方米的院落里,处处都能踏访到春的丽影。雕琢园子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杨铁城特意为园子设计了“园徽”,并且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达士巷荣园
喜上“梅”梢迎春来
三月,春天的种子似乎在扬州城私家小庭院里的每一个角落发芽吐蕊。
在扬州最长的老街巷——达士巷,到处都能看到春的踪迹和气息。初进位于达士巷55号的荣园,透过入门处的窗格,我们看见一株杏梅悄然绽放。据荣园的主人万荣光介绍,这株杏梅由杏树和梅树嫁接而成,每年的阳春三月盛开,花期二三十天时间。
碧树繁花、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绿意已经爬满了庭院,这里充满了春的气息。满墙的常春藤经历了四季的变迁,依然郁郁葱葱,能看到叶丛中春天里刚冒出的新芽。旮旯儿角落里都被园主利用上了,紫竹、冬草、紫藤、冬红果、海棠、大青竹、橘树……庭院春色还被搬进了室内,郁郁葱葱,让人如同置身于庭院的感觉,感受到了惬意的田园风情,享受到了迷人的盎然春意。搭配上木制桌椅、色彩淡雅的陶瓷花盆,这里的景致丝毫不亚于室外的植物园。
感受到春天的召唤,院子里池塘中的鱼儿们也活跃起来。七八年前刚刚搬来这处住宅时,万荣光便开始打造这座小庭院。“池子里原先我们放进了三条鲫鱼、十几条锦鲤,随后池塘里的鲤鱼和锦鲤越来越多,与池塘边绿植相映成趣。”
在万荣光看来,养花草打理庭院就是图个乐子,“看到春天百花开放,看着植物从发芽到衰败,就如同见证生命成长的过程。”
头道桥边曦琳苑
别墅区的盎然春意
在头道桥附近的别墅区内,也有着布满绿植的私家袖珍园林。单从外观上看,曦琳苑与周围的别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寻路而去,一株樱桃树亭亭玉立。唐代诗人元稹曾写道:“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这株樱桃确实有着诗句的影子,让人大为惊叹。“自从种下这株樱桃,它的果实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吃到,每年都被贪嘴的鸟儿啄食了。”园主人孙女士笑着说。
园子里,亭台假山,鸟语花香,院中放置着两处休闲的坐椅,可供人闲坐品茗,满园春色尽收眼底。池塘内的水草也刚出了新芽,阳光照射下,锦鲤似乎也恢复了生机。少见的香花紫荆,已经散发出了淡淡的香味。“这种花和迎春花一样都是迎春植物,而且比迎春的花期更长,味道更为甜美。”吴德祥解释。
五年前,孙女士一家搬到了这处别墅区。“之前我们在英国呆了有三年的时间,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着自家的小庭院。回到扬州后,我们也充满了干劲儿打造自己的私家花园。”为了让池塘碧水如青,去年他们还特意在园内设置了一套净水装置,“园里的木板下面放置了四级净化仓,活水系统让小院充满了生机。”
与孙女士家一墙之隔的人家,也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私家庭院。“其实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打造自己的小庭院,在园子里种上绿植,小径铺上鹅卵石,将阳台打造成‘空中花园’……”吴德祥说,这样的庭院并不仅仅局限于平房别墅,也被搬到了高楼上,“一方阁楼,一处阳台,都在春风吹拂下,充满了春的气息。”
推荐阅读:
(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