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委员就事关百姓“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土壤污染防治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壤环境监管,重点做好农产品基地和农业生产主产区土壤环境安全评估和有效保护。胡有清委员提出,进一步规范废品回收行业,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尽量避免可再回收利用的物资进入垃圾行列,以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减轻生产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固然需要物质和技术支撑,更要靠完善制度、改进政策、创新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其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的举措。
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委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吕建委员主张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同时,主动及时公开环境信息,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目前区域分割、城乡分治的环境整治格局行不通”,张凤阳委员从行政管理学角度建议:“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增强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陈星莺委员、熊思东委员在发言中都提到要注重规划的引领推动作用,组织编制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规划和自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玉峰委员建议,建立健全生态审计、考核和问责机制,建立第三方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进行评估的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指标。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和智慧,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用。委员们强调,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按照客观规律,在大自然承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
王旭东委员从自己所做的实验说起,目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抗生素、生长激素等,很大部分是一种生化污染,破坏了动植物的“生命伦理”,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他认为,要在科技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更好地寻求平衡,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
“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系,人文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比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委员从人文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要在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高诸如清洁水源、安全食品等生态文明产品的供给能力,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缺乏环保的理念,难有环保的行动。宋永忠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委员、江苏奇美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殷永祥委员都谈到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进社区,发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崇尚文明健康、环保低碳、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