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美丽使者”让城市更美丽
【镜头】
去年8月12日上午,北濠河两岸挂着“倡导健康生活、建设生态南通”横幅,市领导和150多名游泳爱好者一起“濠河生态游”。64岁的市民杨力难掩激动:“濠河水又像50年前一样干净,在这里游泳真享受!”
【解读】
在一些地方,领导“不敢下河游泳”被炒得沸沸扬扬,南通市领导率先和市民一起下河畅游,是南通创建生态市、以优良环境惠及百姓的精彩亮点。
“市民是优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同时也应该是其守护者和建设者。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市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启动生态市创建伊始,南通就注重发动市民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打好全民参与创建攻坚仗。
一个个感人的创建故事不断上演。
“规范环境行为,共担社会责任。”去年7月2日,南通210余家企业法人代表向全市发起倡议。南通富士通环保主管陆志龙感慨说,要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像做针线活一样排查公司的排污系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达标排放的环节。
2013年10月21日,汇集南通大学绿色方舟环保协会等24家成员单位的“南通市环保公益联合会”成立。当天,拥有46家成员单位的“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联盟”也同时揭牌,标志着南通公众参与环保的创新机制迈入新的里程碑。
在社会组织接踵走向创建前台的同时,更多的市民则自觉扮起“美丽南通使者”。“今后我将自觉当好‘美丽使者’,更多地关注环保、美化家乡,为百姓的环境保护权益鼓与呼。”去年9月4日下午,北濠东村社干毛瑞红等29位市民被聘请为首批“美丽南通使者”,参与重要环境信访的调处、环保执法突击检查等。当天,市环保局还首次对22个环保案件的举报人发放奖励金,其中数额最高的一笔奖励金为1万元。
市领导亲力亲为,老百姓全民参与,带动南通生态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向前迈进。目前,海安县已于2011年7月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县。海门、如皋、如东建成国家生态市(县);通州通过环保部考核,启东通过环保部评估;全市93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南通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幅充满江风海韵的独特生态画卷呈现出现实模样。
不断创新,“绿色保险”确保永续“深呼吸”
【镜头】
去年12月19日,南通召开全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暨首批参保企业集中签约会,全面部署、推进在全省率先创建的环保“绿色保险”。醋酸纤维、中天科技等11家重点企业与该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共保体签订投保单,共同履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解读】
“绿色保险”,只是南通在全省乃至全国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的一个案例。
“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实现长效持续,关键要靠创新制度保障。”市长张国华介绍说,近年来,南通在强力度“亮剑”整治、大手笔加大投资、快速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机制—
创新环保准入机制。设立“空间、总量、规模、行业、民意”等5个方面的绿色生态门槛,推行“负面清单”,从严把好环保准入关。
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在确保公共财政每年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幅度的同时,通过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放活经营权,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参与环保公益事业,全市通过BOT或BT方式,向社会融资用于生态建设。
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健全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机制,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完善;严格实施绿色信贷,探索开展绿色保险,通过经济杠杆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创新陆海生态统筹机制。随着《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获省政府批准,一个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构建统筹陆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浮出水面。南通市环保局局长谢晓军解析说,其核心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今后三年将全面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域,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工程、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工程、海洋生态补偿与修复工程、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4大工程,通过科学利用海洋容量等途径,实现陆海生态环境建设、陆海管理相衔接。
1月8日,历时近两年、十多次易稿修改,《南通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正式出台,划定10类共60个生态红线保护区,规划总面积1845.92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23.07%。这道生态“红线”和一个个在全省、全国或领先或率先的体制机制的创建与完善,为子孙后代构筑起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确保江风海韵永不褪色变味,市民百姓能永续“深呼吸”。
美丽南通,是江海儿女追逐的共同梦想;江风海韵,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呵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南通大步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