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动态 > 南京:十年生态文明路 共建环境幸福长
市场动态

南京:十年生态文明路 共建环境幸福长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徐小怗 日期: 2013/9/4 9:51:39
走进江苏省南京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绿”,南京市的绿色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名片,爱绿、护绿更是南京市民坚守的信念。长期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市民百姓幸福家园……

生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日趋彰显

南京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适应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淘汰“三高两低”企业、提升传统产业高耗能行业节能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日趋彰显的生态产业体系,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中。

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南京市大力推行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在江苏省率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53.4%,特别是环保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全市仅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单位就有400多家。

在产业布局上遵循最严环保标准,新建制造业内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一级水平,外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在钢铁、石化、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的350多家企业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推进清洁生产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几年来对600多家(次)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钢铁产业新工艺和新产品。对传统产业企业从生产源头到末端实施了全过程绿色升级和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借助优势自然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红红火火。打造了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宁春牛首文化旅游节、高淳油菜花节、江心洲葡萄节、固城湖螃蟹节、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等一大批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了溧水傅家边农业生态园、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等生态休闲度假区域。

大刀阔斧“三招”提升生态品质

10年创建,南京市大刀阔斧,锐意进取,一系列强硬治污措施接连出台,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一招:扬尘尾气高煤耗三管齐治保蓝天

努力控制城市扬尘污染。近3年以来,全市对160多家不达标工地实施了红黄牌警示,分别逐出南京市场并建立不良记录。安装专业洗轮机近90台(套),完成密闭运输车改装800辆。租用干式吸尘机开展道路除尘,道路机扫率达到60%以上。同时,使用流动监测车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工地实施视频动态跟踪管理。

强化尾气污染监管。2011年开始,在全市实施轻型机动车“国四”准入标准,严禁不达标车辆上牌落户。2012年,全市实现“国四”标准汽油全覆盖,完成了320个加油站、8座储油库和183辆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全面实行黄标车、无标车区域限行措施,限行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

狠抓节能减排。运用调结构、上工程、抓管理等措施,严把环境准入关,先后劝退、否决、缓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项目百余个,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千余项。特别是2011~2012年,完成335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任务,其中有近200家企业停产或关闭,减少能源消耗近20万吨标准煤。此外,控制煤耗总量,从源头控制污染。

从今年起,全市不再批准新建增加煤炭用量的项目,对现有耗煤企业限定原煤使用量。据统计,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降至0.793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至19.46立方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连续3年保持下降趋势。

第二招:重要水源封航道雨污分流全覆盖

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重点对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80%的大胜关水源地实施了航道永久封航、污染源清除及陆域生态建设等综合整治措施,形成了包括13公里水域和岸边纵深500米陆域的集中水源保护区,确保了全市核心饮用水水源地的长治久安。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投入超过130亿元,先后完成了“7344”和“2234”两轮“三年”治水行动计划。按照“全市域、全覆盖”的治水原则,对污水采取工业生活一起治、城市农村一起治、干流支流一起治的原则,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截污治污、引水补水、清淤疏浚、湿地恢复、景观建设等生态工程,让水体实现休养生息。

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从2010年开始,在主城区226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投入50亿元,围绕“一湖一河”(玄武湖和金川河)流域,先后完成20条干道、208个片区和258条街巷污水管网铺设,雨污分流区域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

第三招:污水固废设施全垃圾分类成效显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形成。全市投入近百亿元,相继新建和扩建市级污水处理厂9座、县级以下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0多座,建设污水收集主干管网总长度约1500公里,市区和34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吨,处理率提升到95.5%。

固废处置设施进一步完善。总投资1.5亿元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形成危废贮存和安全填埋规模9万立方米。新建及升级改造3个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厂,形成1.7万吨/年的危废焚烧处理能力。投资两亿元建成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深度处理工程。

垃圾分类回收试点成效初显。南京市从2011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目前,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11个区,覆盖人口达到200万人,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运行体系。

惠及民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

多年来,南京市以创建绿色人居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美丽乡村为载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区域到小范围,为城乡居民打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环境山清水秀”的生态人居环境。越来越多的南京市民享受着生态人居带来的环境幸福。

南京市将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的创建范围不断扩展,成为多部门联动的环保工作平台。先后投入资金约4亿元,完成360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的创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41%。

生态区县全面建成。全市各区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为基本内容,以城镇、乡镇及村庄污水处理厂、垃圾安全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生态区、生态镇街、生态村的创建。江宁、浦口等5区相继创建为国家生态区,郊区县的41个乡镇全部建成环境优美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在生态创建中得到显现。

示范整治扮靓乡村。自201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以来,南京市共投入43亿元,并带动社会投入近200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区总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直接受益自然村106个,直接受益人口5万余人。试点地区村民对环境的满意率超过95%。全面启动江宁谷里、高淳桠溪、浦口老山、六合竹镇、溧水白马等五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余个。

生态市创建、人文绿都建设的成果是丰硕的、甜美的,但是历程也是艰辛的、难忘的。

“六朝兴废逐水流,十里秦淮泊轻舟”。见证了多少朝代兴衰的秦淮河,如今在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六朝古都新南京的绿色传奇。一座闪烁着生态文明之光的现代化国际人文绿都正稳步崛起,呼之欲出。

走近生态市,开启美丽南京市生态发展新篇章。

推荐阅读: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浙江:青山富民 生态林补贴为庆元村民医保买单

广东: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 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青海:西宁生态氧吧“宁湖湿地”9月启动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珊瑚树

图片资讯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建站 | RSS | 产品库 | 搜索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yuanlin.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20100396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201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