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当代扬派盆景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备受国内外好评。
1981年9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在扬州召开了“中国盆景艺术科研成果审定会”,扬派盆景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被确认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1994年,扬州市盆景园赠送中南海四盆扬派盆景珍品,来访的外国首脑和重要外宾看后无不为之赞叹,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8年6月,这是扬派盆景技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派盆景技艺作为传统美术列入其中,扬派盆景博物馆则是其保护单位。
众多的扬派盆景代表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的顶级展览和比赛,屡获殊荣。传统形式的树木盆景代表作《巧云》、《腾云》、《行云》、《彩云》、《苍龙出谷》等均在历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其中《腾云》还荣获日本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金奖。此外,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水旱盆景代表作《八骏图》、《饮马图》、《垂钓图》、《清泉石上流》、《古木清池》等也同获国家级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变化,扬派盆景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如扬派盆景大师赵庆泉将扬州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用于盆景创造,对传统的水旱盆景进行了创新,在盆中表现自然界那种水面、旱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观,创造出一种极富诗情画意和自然野趣的盆景意境,集中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之长,达到了新的质的飞跃。
2009年6月,扬州市组成申办代表团专程赴美国新奥尔良申请2013年国际盆景大会举办权。与会各国理事被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城市环境、精致的盆景技艺和诚恳的申办态度打动,最终将2013年国际盆栽大会的举办权授予了扬州。
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
扬派盆景流派风格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它那一寸三弯的制作技艺可谓独步天下,随着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如今已经被确定为全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在国际盆景界成为中国盆景的一面旗帜。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传统美术类的盆景艺术,“扬派盆景技艺”名列榜首。
何谓“一寸三弯”
扬派树木盆景多以高山上的松姿为表现题材,以观叶类的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为代表树种。传统规则式造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云片”。云片是用棕丝剪扎技法,将枝叶剪扎成平整的薄片。一般顶片的形状为圆形,中下片多为掌形。云片的大小和多寡均视树形和植株大小而定,多至9片。云片l一3层称台式,多层的称巧云式。云片中的每根枝条一般都扎成很细密的蛇形弯曲状,最密者每寸枝内达到三弯,且叶叶俱平而仰,平行而列,称之为“一寸三弯”。
传统的剪扎技法采用棕丝扣系在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枝条造型,又称“棕法”。棕法有11种。扬派采用的棕丝“精扎细剪”造型方法,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养,形成“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的审评标准。
艺术风格
【融入扬州文化成高雅艺术】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古城扬州经济文化发达,深刻地影响了扬派盆景艺术风格的形成。
扬派盆景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兼有北方之雄健和南方之秀美,与扬州园林一脉相承,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如果说园林艺术是对自然景观的缩小,那么盆景艺术就是对园林景观的进一步缩小。扬州古典园林的写意手法和“自然、含蓄、清秀、淡雅”的风格,对扬派盆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但扬派盆景与扬州画派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相互借鉴,异曲同工。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崇尚删繁削冗、标新立异,画树讲究“枝无寸直”,他们的书画理论,为扬派盆景提供了美学借鉴;而他们的诗文、画作也直接以盆景为对象,如黄慎的《盆景图》、郑板桥题画《盆梅》等,都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扬派盆景。
扬派盆景是艺术与技术、技艺与文化的结合。“清秀、古雅、飘逸、写意”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扬派盆景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
扬派盆景以树木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能在盆钵之中塑造出源于自然的形象美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来,这需要创作者具有较深的文化艺术素养、精湛的剪扎养护技艺,还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扬派盆景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记录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推荐阅读:
(来源:扬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