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5月13日消息:五月的金鸡湖畔花繁锦簇、垂柳吐绿,湖光天色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滋味。绵延不断的草坪上摇摇摆摆学步的稚童羡慕地看着在宽阔广场上奔跑着的风筝少年。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工业”与“园林”的奇妙结合。
12年,建成美丽“园中城”
12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万美元的外资”,而是开发12年仍保有清新的水和空气。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人们由衷地发出不是园林胜似园林的感慨。每一个角落绿草茵茵、树木成林;每一处小品精致隽永、透射底蕴;每一幢建筑掩映于烟柳、荷塘、桂树、枫林。如果把苏州古城喻为“城中园”,那么,具有浓郁园林特色的园区无疑是“园中城”。
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质量标准的天数占总天数的97%,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2年又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真可谓“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对接”。
12年,坚持规划是法
提到城市规划建设,常听到一句话便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但十二年来,在苏州工业园区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园区,规划即法,规划就是上帝,任何人不得凌驾于规划之上。
12年来,也曾有高层领导要求园区尽快将首期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闲置土地”全部进行工业开发,园区没有照此办理,宁可用来绿化,耐心“养地”。他们深知,如果那样,就无法实现土地与资金的平衡,就会丧失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那样,园区就成了单一产业区,就会丧失城市发展的活力。
12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领导班子调整过多次,但开发区发展格局与当初规划设计几乎一模一样。园区一位负责人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95年,早期进入园区的企业三星半导体开工。“三星”眼中的园区是大规模土建和一张规划整齐的图纸。8年后,“三星”当时的负责人发现,园区所展现的面貌一如当初给他看的图纸。
你也许不相信,规划和实际如此细密地吻合,但事实如此。
12年,拒绝11亿美元投资
12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是与大自然一起成长的。从源头上控制着污染项目的进入。园区成立以来制定各类法规性文件68个,其中第一个出台的便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带着项目到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第一个要过的坎,必须是环保局,如果通不过他们的技术审查,启动了“环保一票否决制”,无论再赚钱的项目,只能与园区无缘。
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园区招商最迫切的时候,境外曾有一个上亿美元的项目有意迁来园区,然而,环保局在审查时发现其流程中有含有放射性物质。当时虽然很心痛但园区毅然舍弃。十二年来,像这样被“环保一票否决”的项目达二百多个,意向投资额累计超过十一亿美元。
据介绍,12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先后关停污染型企业80多家,并对区内300多家重点企业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环保监控,累计投入环保建设资金3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