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3月18日消息:不栽姓“公”树,让栽者有其权,受其益。兴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百万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去冬今春,兴化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植树热潮。几个月来,全市已成片造林3.5万亩,植树250万株。一块块林地、一棵棵意杨,成了水乡农民的“绿色银行”。
兴化市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在近2400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宜林资源。过去“栽得多活得少,春天忙植树,夏天一片枯”。为调动广大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栽姓“公”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林地、林权、树苗、栽管四落实。
绿色圩堤、绿色通道、绿色林网、绿色湿地、绿色家园成为兴化农业的新亮点。公路、铁路两侧意杨挺立,绿化率高达95%,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绿色长城”。泰州市有关部门原规划兴泰公路两侧栽植5米宽的意杨林带,而陈堡、临城等镇一些地段则将林带扩至50米。宁靖盐高速公路两侧通过土地流转而种植的意杨,成为向南来北往的旅客展示绿色兴化的一个“窗口”。昔日光秃秃的圩堤,如今绝大多数都被意杨安了家。
不栽姓“公”树以后,明确了产权,兴化涌现出一大批林业大户。据统计,全市新造林5000株以上的大户达560户,万株以上的已有83户,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李中镇的土管助理唐泽福,是一个典型的“意杨迷”。2000年,李中镇搞林权改革,他用麻袋装了70多万元竞拍下了18.3公里联圩树木的所有权和20年林地的经营权。之后,凡是镇域范围内林地林权招标,总有他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他已拥有大小意杨几万多株。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眼下他的林业已跃至300万株,今后每年还以七八十万元的速度递增。
林业的丰厚利润,吸引着机关干部、教师、经商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其中。原钓鱼镇党委副书记聂汉卿自从与意杨结缘后便一发不可收。他先是承包了40亩废蟹塘栽上了意杨,然后又买下了本村通村公路15年的林地经营权。在他的带动影响下,钓鱼镇森林覆盖率已进入全市前3名,该镇农民绿色银行的资产以每年500万的速度递增。永丰镇一位一直在苏南从事废品收购的老板吉增如,去年拿出20万元的积蓄投资林业,在2000亩的农田上建起林网。李中镇原从事出租车经营的农民苏毅,也转行“恋”上了意杨,如今他在林业上的投入也接近50万元。
为让农民种的意杨卖得掉、卖得俏,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以优惠政策招引林业龙头加工企业来兴化落户。目前,全市已相继办起了30多家林木加工厂。有“苏中意杨之乡”之称的西郊镇,全镇有2800户种植意杨,造林总面积13410亩,拥有意杨73.5万株,森林覆盖率已达19.2%。丰富的意杨资源,吸引了四方客商的目光。近两年,该镇已成功招引了“宝信”、“蓝盾”、“中亚”、“沪西”等4家意杨加工龙头企业,其中“沪西”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主打产品红木胶合板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销往海外。
想起了“到老地方植树”
记者采写这篇报道时,想起了今年植树节前夕,报上登的一篇小文章“到老地方植树”。说的是,某单位领导通知明天去植树,下属问去什么地方?领导说去“老地方”。为什么去“老地方”植树?因为去年植的树没活,今年还去。这看似是一则笑话,但实在让人笑不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到“老地方”植树的恐怕还真有不少。据此,“两会”上有人大代表痛斥,“植树造林”变成了“植‘数’造‘零’”。
今年植树节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显示,二十多年来全国累计已有93.9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48.8亿株。有位人大代表说,如果把每年公布的植树造林总数累加起来,完全可以把全中国绿化好几遍,还可以到国外去尽义务了……
绿化覆盖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考核的不是植多少树,而是成活了多少林。植树造林一方面要靠义务,另一方面要靠产权制度的改革。兴化的做法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不栽姓“公”树,让栽者有其权,受其益。这样就不会出现“植树轰轰烈烈,管树却无人问津”的事,也不会出现“植树‘植’到了报表中,造林‘造’到了政绩上”的现象了。